“紙”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一、 紙的發明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距今已約有三百余萬年,然而文字的出現則不超過萬年。紙未發明前書寫記事的文字符號及材料(時期 ,文字符號,記事材料,附注)
遠古時代:無文字,采
用結繩或刻木方式記事:繩—大事大結小事小結;木—大事深口,小事淺口;
新石器時期:契刻符號,在龜甲,獸骨,石器,22種簡單幾何符號;石器,骨器,陶器,44種文字符號;
商、周時代:青銅銘文;青銅器(貴族才可享用),甲骨文,龜甲,牛胛骨(一般通用);
春秋戰國時代:小篆,在竹木簡,絲帛上書寫;
秦、漢時代:隸書,在竹木簡,絲帛上書寫。
竹,木簡與帛書的特點
竹簡,木簡:
1.最常見常用;
2.便宜,笨重;
3.用繩子,絲線,皮帶編成書冊;
絲帛:
1.柔軟,輕盈,易攜帶;
2.可隨意自裁,易于折卷;
3.價格昂貴;
4.寫字效果好 。
在談紙的產生前,必須先確立紙的真正定義。今“紙”與古“紙”是不同的,古“紙”,即東漢以前文獻所提的“紙”,所指的是“絲棉紙”;今“紙”是 指用植物纖維構成的紙。今“紙”必須具有以下條件:
原料必須是植物纖維。生產 必須是原料經由蒸煮成漿, 漂洗,抄造及干燥成型等順序處理而成。紙應表面平滑,柔韌耐折,纖維分布較均,整體一般成薄片狀。適用于書寫,印刷,包裝等。
以往,在人們的印象中,紙被認為是由東漢蔡倫于105年發明的。
二、 兩漢時期造紙業的發展
兩漢時期是造紙業的初興階段,西漢自劉邦建國后,經歷了文景之治與漢武帝的盛世,使得社會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各種工藝技術與商業也在此時奠下良好的基礎,此時,人們已經能夠利用纖維豐富的麻類產品造出麻紙,只是質地粗糙,不易書寫而已,也因此不受到重視。到了東漢前期,其科學技術在西漢以來的累積之下再加以提升,各種工藝技術均有重大進步,如冶鐵,紡織等。其中造紙術更有重大突破,漢和帝時,蔡倫采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材料造出了便于書寫的紙張,后人稱之為“蔡侯紙”,對中國乃至于世界的科學與文化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三、東漢時期的造紙過程
1.浸濕,切碎,洗滌 :將麻繩、破布、樹皮用清水充分浸泡后清洗,使麻纖維松散,并切割成小塊。
2.漚麻: 浸石灰水, 加熱蒸煮,使纖維分散,去除麻料上原有的污質,臘質,膠質。
3.舂搗: 用石臼搗碎而快速得到纖維素纖維、再用清水洗滌一次,得到銀白色棉絮狀的漿料。
4.打槽攪漿、抄紙、曬紙、揭紙 :將漿料放入水槽中便成紙漿(懸浮液),用抄紙器撈出懸浮物,濾水后成濕紙,再曬乾便成紙了。
5.砑光 :光滑細石,剛造好的紙乾燥后表面凹凸不平,用細石打磨使紙張表面光滑。
東漢時除了麻紙外,還增加一個以樹皮為原料的皮紙。樹皮中的大量木素,如除去不全,紙張強度就會降低,紙也易變色發脆,但東漢時已有除去木素的有效辦法,即采用高溫蒸煮的方式。樹皮紙的出現是造紙術的一大進步,為紙的制造提供一個更廣泛的原料來源。
四、東漢時期用紙的變化
東漢初期, 麻紙有墨跡,但被認為是不高雅的書寫材料,買不起帛,才用麻紙寫字,因此仍以竹簡,縑帛為主要書寫材料。
東漢中期,皮紙,樹皮紙,品質比麻紙好,有明顯墨跡,字跡清晰,保存良好。獲得官方認同,加以推廣使用。宮中并開始有專門掌管紙墨的人,且官府常用紙。
東漢晚期,已有五色花箋、小幅精致華貴的紙張、紙上布有花紋;質量提高后,普遍推行到平常百姓生活當作書寫品,竹簡,縑帛漸漸被摒棄。
五、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業的進步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經的大動蕩時期,但科學技術并沒有因此而停滯。此時的造紙業不但繼承漢代的技術,其技術水平亦不斷提升,開發出許多新型的造紙原料,改進了造紙設備,并有許多能工巧匠出現,使紙的質量跟產量都大幅提升,也因此在這個時期,中國完成了由使用簡牘到使用紙張的轉變,紙張從此成為人們的主要書寫用品。
魏晉南北朝由于造紙技術的發展,紙的產量大大增加,使紙廣泛的使用,不僅帶給人們便利,亦促進了文化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傳播與發展。此時,無論是官方用紙還是民間用紙,都已十方普及,不僅是中原江南地區,邊遠的少數民族也在使用,同時還傳出中國。其影響有:
1、興起私人藏書,抄書之風;
2、促進私人著書修史之風興起,出現不少長篇巨著,如晉《博物志》,《華陽國志》等;
3、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叭D珜殹北闶侵袊F存書法作品中極具魅力的珍品;“洛陽紙貴”的成語也產生在這一時期。
六、 隋唐五代時期造紙業的興盛
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造紙業的興盛時期。特別是唐代,政經文化出現了繁榮的景象,農業,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為造紙業的興盛創造了良好條件。該時期,造紙原料極為豐富,紙類品種繁多,造紙區域遍及大江南北,制作加工技藝日趨完美,各種名貴加工紙相繼問世,紙產品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之中,印刷術的發明,更促進造紙業的發展,開創了造紙業的興盛時期。
唐朝人對于紙的外觀和質地特別講究,所以唐代的加工紙十分盛行,加工技藝日新月異,紙因此被賦予了嶄新的面貌和生命。唐代的主要加工技術有染色與涂粉,加蠟,砑光,印花,漆工與絹工,施膠。
唐朝政府對造紙業十分重視,在朝廷和官府中,安排了許多造紙及加工的技術人才,有熟紙匠與裝潢匠的設置。熟紙匠負責加工紙張,以備抄寫;裝潢匠則負責裱褙,裝飾書卷。
七、隋唐時期紙的廣泛應用與文化藝術的興盛
隋唐時期的紙產量與質量皆遠超過前代,紙廣泛的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節省了手抄用去的大量人力與時間,利于書畫的流傳與保存,更加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印刷術也在五代后周時,正式成為官府文化的工具。這個時期的中國名符其實地進入了紙的黃金時代。
1、注解古籍,編著《晉書》,《南史》,《北史》,《隋史》等數百卷史書。
2、翻譯抄寫經書,政府專門設置翻譯經書的機構。
3、糊窗紙,用涂上油的紙做的,可取明保暖,防雨擋風。
4、紙傘,用紙制傘面,刷上油來防雨。
5、燈籠紙,用油紙所制,取代絹等昂貴材料,經濟又實用。
6、包裝紙,藤紙作成紙袋包裝茶葉,可使茶香不散。
7、娛樂,休閑,裝飾用品,諸如棋紙,剪紙,紙花,紙扇,紙鳶,包裝紙等。
8、紡織品的代用品,諸如紙衣,紙帽,紙被,紙帳,紙甲。
9、喪葬用品,諸如冥錢,紙棺。
10、飛錢:
(1)可以兌換銀兩的憑證,實際上是收據的一種。
(2)紙幣的先驅,錢莊匯票,具有現代匯票的性質。
(3)代替攜帶不便的金屬貨幣,提供商人經商活動的便利條件。
11、書法:
(1)采用宣紙為主,宣紙始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 宣紙,有生宣與熟宣之分。熟宣:適用書法及工筆畫。 生宣:適用于山水,人物的寫意畫。包括宣紙,徽墨,湖筆,端硯。
(2)唐代書法藝壇名家輩出。產生了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書法藝術大師。
(3)字體被后人用來臨摹和習筆。
12、繪畫:
(1)因可造出幅面更大的紙張,皮紙取代了絹作為繪畫材料,紙本繪畫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
(2)傳世的名畫有韓滉的“五牛圖”等。
(3)采用宣紙為主。
八、 宋元時期造紙業與文化的繁榮
宋元時期是造紙業的繁榮時期,社會經濟與科學文化在前代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手工業生產相當發達,造紙業在當時已是享譽中外,無論在原料,產地,品種,生產規模,技術水平,以及產品的質量,都明顯的更超越了前代,不但促進了宋代書畫藝術和文學藝術的蓬勃發展,紙在生活上的應用更加廣泛,紙幣的通行,印書業的興旺,皆推動了造紙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再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研究造紙業發展的專門著作,為后人研究造紙提供了寶貴資料。
宋元時期的造紙原料較前代有很大變化,麻料的使用和麻紙的產量已不再居統治地位,竹紙為新崛起的紙種,與傳統的皮紙占據了優勢地位。藤紙由于過度采伐原料,造成資源嚴重匱乏,每況愈下,因此到宋元以后終于退出歷史舞臺。
九、宋元時期紙的應用
1、書法
多用竹紙,今存有米芾“珊瑚帖”,王羲之“雨后帖”,王獻之“中秋帖”,皆為宋代竹紙。
2、繪畫
(1)宋代多為紙絹并用;元代則更廣泛的使用紙張。
(2)多用皮紙。
(3)使用彩繪蠟箋等加工紙使達到紙品,詩情,畫意的巧妙融合。
(4)宋元時期開始大量采用紙本繪畫。
(5)促使文人畫家更加方便和隨意的去追求筆墨情趣,豐富了宋元繪畫的表現方法,并促成個人風格的多樣化。
(6)元代畫家提倡以詩情,書法入畫,達到“書畫同源”,對后世書畫藝術產生深遠影響。
3、刻書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高印刷效率,帶動印書業的興旺。
(2)宋代從中央到各級政府乃至民間,都刊刻,出版各類圖書。
(3)私家刻書也在北宋逐漸盛行,以杭州私人書坊刻印的書籍質量最高。
(4)印書業主要集中在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福建建陽等地。
(5)宋刻本因講究用紙質量,很多都得以保存良好流傳后世。
4、紙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是金 融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 而早在中國北宋時期就有偽造紙幣的現象。
(1)時四川出現“交子”。又稱“錢引”。
(2)南宋主要紙幣為 “會子”。
(3)金朝主要紙幣為“交鈔”。
(4)元代則有“中統交鈔”,“中統元寶鈔”等。
5、官府文件
(1)以黃紙為主。
(2)用在官方文書,寫本,刻本,詔令公文。
(3)較隆重的禮儀則采用銷金或尼金彩箋。
十、 紙和造紙術的外傳
在紙未發明以前,外國用金石,埃及莎草片,貝葉,樹皮和羊皮作為書寫記事材料,但這些 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紙在中國問世以后,迅速普及開來,很快傳播到國外,紙的外傳,通常是分兩階段進行,紙本身是先鋒,造紙術則晚一些。
漢魏時期,中國紙已流傳到朝鮮等國。西元六世紀始造紙術流傳到朝鮮。七世紀,造紙術經朝鮮傳入日本。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因此紙和造紙術首先傳播到鄰近的朝鮮,日本,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這些國家在學習和掌握造紙術后,又常常將該國生產的紙張輸出到中國,因而促進了中國與比鄰亞洲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唐宋時期,高麗紙輸往中國大陸,深受中國人喜愛與歡迎。才子佳人魚書傳情多愛用高麗紙。高麗紙扇受中國人歡迎;高麗蠻箋被列為名紙之一。明代書畫家愛用“高麗鏡面箋”來習字書寫。
隋唐宋時期,中國紙和造紙術直接傳入日本。中國紙和紙制品大量傳入日本,主要有經卷,書畫,印本等。日本人統稱中國紙為唐紙;中國人則稱日本紙為和紙。日本和紙厚重潔白,纖維細勻,精工細致,風格獨特。
明清時期,中國造紙術的論著傳入日本。
東漢末年,大批中國人到越南避難,帶去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包括造紙術。中國紙還相繼船務經東南亞的泰國,柬埔寨,緬甸,菲律賓,印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家。這些國家造紙均晚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
八世紀中葉,造紙術經中亞傳到阿拉伯,阿拉伯生產的阿拉伯紙大量向歐洲輸出,由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傳至歐洲。十二世紀,歐洲在西班牙,法國建立了造紙工廠。十三世紀,意大利和德國相繼建廠造紙。十六~十七世紀,紙張已流行全歐,徹底取代埃及莎草片和羊皮。
西元七世紀,從阿拉伯地區傳來的中國紙引起歐洲人極大的興趣,紛紛向阿拉伯商人購買。西元八世紀,因購買紙的需要大量金屬貨幣,歐洲人希望建立自己造紙業,因此西班牙成為最早造紙的歐洲國家。西元十世紀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城興辦歐洲第一家造紙工廠。
西元十二世紀,法國在埃羅城開辦一座紙廠。是歐洲人自己真正的造紙基地。法國生產的紙張大批運往荷蘭,比利時,英國等歐洲國家。但紙張大多仍由大馬士革及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供應。意大利由埃及導入造紙術,在蒙地法諾建立了該國第一家造紙工廠。
西元十三世紀,德國曾下令禁用紙張,規定一律用羊皮書寫,但未能完全生效。
西元十四世紀,義大利的造紙業發展很快,成為歐洲用紙的主要供應地,產量超過大馬士革和西班牙。
德國用紙原大多依靠義大利和法國,十四世紀在紐倫堡開辦了造紙工廠,并吸收義大利的造紙經驗,使造紙業很快的發展。此后歐洲各國都先建立起本國的造紙業?! ?br />
西元十七世紀,造紙業遍及全歐。
美洲在十七世紀以前,除使用傳統的羊皮,樹皮,紙張主要從歐洲進口。十七世紀后,美國人在荷蘭人的協助下,在費城興辦了第一間造紙工廠。而加拿大則在十九世紀才在圣安德魯斯建廠造紙,澳洲亦在十九世紀才在墨爾本擁有自己的造紙業。到十九世紀后半葉,中國造紙術完成了它在世界上傳播文明的歷程。
歐洲人在中國造紙的技術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改造和創新,最終以更加先進的機器造紙工業,占據了造紙業的主導地位。
十一、書評及總結
從西元前二世紀到十八世紀,中國造紙業一直保持世界最先進的水準跟地位,中國古代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在造紙的技術,設備,原料及加工等方面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套完整精細的工藝體系?;仡櫠Ф嗄陙碇型庠旒埌l展的歷程,盡管造紙的技術手段和工藝設備發生了極重大的變化,但造紙的基本工藝原理卻沒有什麼改變。盡管近代歐美各國的造紙工業超過了中國傳統的造紙業,但中國紙的發明和古老的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所產生的偉大作用和深遠影響是永遠無法磨滅的。
報告人簡歷:蒲俊文,男,出生于1964年,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造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林學會林產化工分會理事;高等院校林學科林產化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對外科技交流協會理事。
1986-1989年,在西北輕工業學院制漿造紙工程系任教;
1990-1994年,在俄羅斯圣彼得堡植物高分子工藝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
1994年至今,在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工系任教;其中,在1996-2000年期間,擔任化工系主任。 |